前两天浏览铁血军事网,无意间看到一篇图文并茂介绍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云南省麻栗坡县南温河的文章,顿时热血沸腾,二十多年前的事像多媒体幻灯片一样在我脑海里一幕一幕的反复播放,尤其是在盘龙河的垂钓让从小酷爱钓鱼的我更加的难以忘怀。, 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南省临沧地区(现临沧市)某部队医院,1985年10月,正值“两山作战”期间,我随医院野战医疗队第二次进入战区参战,此次我们医疗队就住扎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南温河乡的粮管所。在战区半年的时间里,既经历了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上了老山和扣林山,冒着越军炮火前接伤员,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不睡连续手术抢救治疗伤员;又有着其它人所没有的快乐——在战区垂钓。 南温河是一个边境少数民族乡,居住着汉、壮、傣、苗、瑶、蒙古、仡佬等民族,离边境老山和扣林山分别约十多公里,这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260米,气侯潮热,冬暖夏热,冬天气温可达到二三十度。四周高峨的山终年都是绿郁葱葱的,一些山间瀑布像是一条条银链悬挂在半空中,满山火红的木棉花更像一片片锦缎相嵌在绿色的山野。盘龙河一年四季从这里流过蜿蜒进入越南,河边有许多热带树木,无名的野花异草零星点缀在山野和河滩之间,空气中弥漫着潮热的花香气息,偶尔有一两声动听的鸟鸣,出没在薄薄的乳白色雾气之中,让人心旷神怡。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铺着青石板,倚河而建,两边的木架房夹杂一些乡政府的砖瓦房,平时小街很冷清,几个以主卖烟酒和军用罐头的小商店散落其间,店主往往都是当地飘亮的少数民族少女,逗的一些年轻的士兵没事找事的去买这买那的,使的小店有了一些灵气。赶街天四周的老乡背着山货和各种热带水果叫买,其中还有一些越南的边民也过来赶街,当兵的最喜欢的就是各种热带水果,有拿钱买的,有拿炮弹壳和罐头及压缩饼干和老乡换的,当然也有买一些野味找个地方挖个坑、点上火,钢盔当锅打牙祭的。 盘龙河发源于云南老君山和砚山县境内,旱季水浅而清,像一条玉带穿越座座山岭,奔流不息流向越南,雨季水急而深,因冲刷红土地而使河水呈红色。河内有鲤鱼、草鱼、青鱼、鲢鱼、鲫鱼,最多的还是一些不知名的热带鱼。水清时不时可在河里看见一米左右的大鱼在游动,曾有一名士兵往河里扔了一颗手榴弹,捞上了一百多斤鱼,其中一条草鱼有50多斤。河里的虾很多,随便用一个蓝子就可在河边捞上个一两斤。如你有兴趣,在傍晚你到河边的沙滩上往往有意外的收获,一两斤的团鱼这时会爬上岸边,只要你动作敏捷,抓住一两只改善改善生活是很惬意的事。 盘龙河沿途人烟稀少,鱼的警惕性不高,因此吃食很凶猛,那时我们没有现在的钓鱼装备,利用出差到麻栗坡县城买一卷鱼线和钓钩,在山边砍一根直一点的斑竹做钓杆,到炊事班找上一根干蒜苔做浮漂,裹上牙膏皮做坠子,一副钓具组装完毕,当然没有现在悬浮钓的概念。闲来无事时,扛着我的自制钓杆,往医疗所河边一棵大树下一坐就开钓,钓饵往往用的是吃剩的午餐肉,把午餐肉罐头切成小指头的丁就行了,鲤鱼、青鱼、鲫鱼一吃就黑漂,拉着就走,只可惜当时的装备不好,经常不是断钩就是断线。最有趣的是钓一种不知名的鱼,此鱼有点像我们这边的黄腊丁,无鳞很滑,二三十公分长,吃饵不吐钩,我找一个在军械部门的贵州老乡做了几副自动钩,用水泥袋上的封口线做钓线,晚上挂上午餐肉丁,线栓在河边的小树上,第二天一早收线,往往每颗钩上都有鱼,让人兴奋不已。 二十多年过去了,那里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总想再去看看,再体验一下那里垂钓的乐趣,前年春节自驾到了文山,想去南温河,一位战友说盘龙河下游正在建一个大型水库(哈哈,越南的水利要受制于我们了),南温河乡所在地是库区,乡政府已搬迁到天保改称天保乡了,路由于矿山的原因无法到达。看来这只有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怀念。 1、盘龙江两岸绿郁郁葱葱 2、当年雨季的河水是红黄色的 3、现在旱季的河水也是黄的,因为开矿污染了河水 3、现在南温河的小街和二十多年前没什么变化,只是多了一些摩托车,路面的石板不在了,街右侧房子后面就是盘龙河 5、现在的南温河粮管所和当年毫无变化,右侧最里边的房子是当年的简易手术室,外边白墙的房子是病房,对面那栋半边房是当时的警卫班和汽车排住的。 6、当年撤军前的合影,正对面的房子当时住的是警卫班和汽车排。
7、粮管所的左侧 8、当时在粮管所简易手术室手术时的情形 9、 [img]file:///C:/DOCUME~1/lyz/LOCALS~1/Temp/%7BNPX4W96VM[JP21~166L55G.gif[/img] 很遗憾,没有当时钓鱼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