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钓鱼网

 找回密码
 加入
查看: 4804|回复: 41

鱼道新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6 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期以来,人们对鱼道的认识都停留在鱼对产卵,觅食,找水温层,地型,水下植背等因素的影响,表面上看这些因素很对,但鱼友往往忽视了鱼自身的重要因素,一个是鱼皮肤上的分泌物,还有就是鱼的粪便,鱼长期游动的水域在水底的降层带里都会留下鱼的粪便,和皮肤的分泌物,这两种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鱼活动的行动路线,哪里有这些物质,鱼就会从这里经过,周而复始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鱼道。
这个说法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可以验证,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一般我们都有河流野钓的经历吧,打窝是我们常用的办法,有的钓友一个窝子可以做几个星期,特别是酷爱传统钓的钓友,窝子做成了鱼也很爱起了,可往往会遇到一个头痛的事情,特别是夏季,一场大雨上游的水库一放一场大水下来,水底降层带里的浮泥被冲走,有些常有鱼打堆的地方就会好长时间没鱼了,鱼儿因为泥底里和水草里没有它们耐以依靠的重要信息素——鱼的粪便,鱼的皮肤体液,这两种物质是鱼认为适合生存的首选因素,鱼是群聚动物,一个没有自身遗留物的地方它们会认为是极不安全的不是它们的领地,这一点和其他的陆生野生动物是一样。遇到这种情况只有等水流稳下来了再做大窝慢慢等鱼来了。
有些经验好的钓友,一般先是看阳光向背水温高低,通过看水面上空有没有食鱼的鸟,有鸟的地方,有哪些地方有适易鱼食的水草,哪些地型适易哪一类鱼,哪些地型下可以躲闭鱼,鱼很多的水域往往都要比没鱼的水域腥味要大一些(这个闻的功夫是常期在同一水域玩的老钓手才练得出来的)而切水面10公分以下有泥沙的浑浊感。判断水下鱼情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关于鱼的粪便和皮肤分秘物在泥底降层带沉积形成鱼游动行为记忆的观点,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找鱼真的可以通过闻底泥来做一个判断依据,方法是用双钩挂大面团完全躺底拖一些底泥上来,鱼密度小的地方泥底鱼腥味就会小,反之就会越大(密度大的地方被毒被电了,泥底鱼腥味再大都是废的)。传说中有人可闻水知鱼!
纯属个人观点,大家一起来交流拍砖

评分

参与人数 5积分 +20 收起 理由
西南渔痴 + 4
蓑笠客 + 3
万能胶 + 4
茶鱼饭厚 + 1
张手杆 + 8 好经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2-6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座好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有道理,符合生物生活习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又是赵老者抢到沙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言颇有道理,有待实践论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借鉴再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老者老是第一个沙发的  
我来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贵州钓鱼网 ( 黔ICP备17011872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525号 )

GMT+8, 2024-11-1 17: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